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蔬菜集锦 >> 蔬菜百科 >> 内容

番茄死棵的“罪魁祸首”都有谁?

时间:2016/10/8 8:45:05 点击:

由于连年种植番茄,生产中常常出现刚定植不久的番茄已经出现大量死棵的问题,菜农不断补苗,又不断死亡,对蔬菜生产造成了极大影响。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土传病害。

一、土传病害的种类

土传病害是影响蔬菜生产最主要的问题,尤其是在老棚区,死棵问题日渐严重。棚内持续不断出现的死棵,尤其是部分植株生长良好,另一部分植株死棵的情况,均由土传病害造成。按照死棵病害的发生部位,造成当地番茄苗期死棵的病害主要有两类:

1、茎基部病害

茎基部腐烂是造成番茄苗子死亡的主要原因,占发病总量的八成以上。番茄苗期茎基部病害主要有两种,包括疫霉根腐病、立枯病。疫霉根腐病是造成当地番茄苗期大面积死棵最主要的病害种类,主要由疫霉菌侵染造成,发病较为迅速,扩展速度快,常常造成大面积死棵,为害巨大。立枯病是造成番茄苗期死棵的另一个主要病害,主要由立枯丝核菌引起。

疫霉根腐病与立枯病的致病菌不同,一个属于卵菌,一个属于真菌,其区别主要有两点:一是立枯病发病部位失水干缩,病部明显变细,为干腐症状;而疫霉根腐病发病快,虽然也有缢缩,但幅度较小,发病部位为湿腐症状。二是剖开茎秆,立枯病发生后上部的维管束基本不变色,而疫霉根腐病则会造成维管束变成浅褐色。

2、根部病害

苗期阶段根系腐烂的情况相对较少,只占发病率的10%-20%。造成番茄根部腐烂的病害主要是根腐病,其致病菌主要为腐霉菌,其典型症状为:一是主要发生在主根、较大侧根上;二是病株的根部皮层呈淡褐色及深褐色腐烂,极易剥离,露出木质部。横切茎观察,可见维管束变褐色。

除了根腐病外,枯萎病、青枯病等也会造成番茄死棵,菜农应根据发病症状,先判断到底是哪种病害,然后再对症用药。

二、土传病害的防控

1.发病前:生物农药预防效果好

如今,生物农药已经成为预防根部病害的主要手段,通过提前使用,可大大增强根系抗病性,减少病害发生。合理使用生物菌剂,完全可以取代化学农药,且持效期更长,效果更好。

生物农药,尤其是活体生物农药,在构建生态平衡,提高蔬菜抗病性方面的作用极为突出。但活体生物农药需要保证生物菌活下来,才能起到效果。而棚内环境是复杂多样的,难以保证生物菌等使用后就一定能成活并快速繁殖,尤其是病虫害已经发生的情况下,土壤中病原菌数量大增,再使用生物农药效果就难以保证了。

也有很多菜农反映生物农药使用后效果较差,这主要是由于菜农使用方法不合理,棚内环境不适宜造成的。要充分发挥生物农药效果,还要注意创建适合微生物存活的环境,如温度、湿度适宜,不能在直射阳光下,不能与广谱性杀菌剂同时使用等。

建议菜农从底肥中开始增施生物菌肥,定植时用激抗菌968蘸根宝等生物菌剂蘸根或穴施。蔬菜生长期,也要定期冲施生物菌肥,增加土壤中的有益菌数量,有利于养护根系,提高根系抗病性,减少病害发生几率。

2.发病后:化学农药与生物农药搭配防治

若棚内已经发生根部病害,出现死棵现象,此时单纯通过生物农药防治效果不佳,最好是先用化学农药杀菌,再用生物农药巩固效果。尤其是死棵周围的植株,更要仔细做好灌根工作,可用普力克等药剂杀菌,配合甲壳素、海藻酸等促进生根,减少根系周围的病原菌,促进根系再生。根部病害发生后,土壤中病原菌数量多,要充分发挥生物菌剂作用,提升有益菌数量,办法有两个:一是增加生物菌肥用量,病害发生后追肥时可将菌肥用量加倍,但需要保证生物菌剂安全可靠,无激素。二是微生物农药灌根,如太抗枯草芽孢杆菌、哈茨木霉菌等。

孔令娟来源:北方蔬菜官微

 来源:上海蔬菜经济信息网
  • 上海蔬菜经济信息网(www.vera.sh.cn) © 2025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 上海蔬菜经济研究会 网络支持:上海市农业科学院信息所网络部

    沪ICP备202300309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