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蔬菜集锦 >> 农情农事 >> 内容

病虫情报(蔬菜第14期)

时间:2014/7/11 8:47:20 点击:

   

总第22

(蔬菜14

上海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2014630

 

2014年斜纹夜蛾和甜菜夜蛾的发生趋势和防治预报

1. 虫情发生程度预报

斜纹夜蛾:属中等偏重发生年概率80%,重发生年概率20%;

甜菜夜蛾:属中等偏重发生年概率60%,重发生年概率40%。

2.预测依据

2.1 斜纹夜蛾

2.1.1 始见期

 

根据各区县应用测报灯和性诱剂2种方式系统调查,今年本市斜纹夜蛾灯下成虫始见期为3月15日(浦东),比2013年始见期3月10日(浦东)偏迟5天,比近五年偏早30天;性诱的发生始见期为3月26日(松江),比2013年发生始见期3月20日(闵行)偏迟6天。

2.1.2蛾量及蛾峰

截止6月26日,今年全市平均单灯累计诱蛾41头,与去年同期43头相仿,但高于近五年同期27.8头;全市平均性诱累计诱蛾439头,明显低于去年同期1205头和近五年同期863头。

受梅雨期长、雨天自动关灯影响,今年灯诱蛾峰不明显;性诱主要有3个峰次,比去年多一个峰次。第一迁入峰在5月22日~5月23日,第二迁入峰在6月7日~10日,第三迁入峰在6月16日~21日,其中第三迁入峰诱蛾所占总蛾量比例最大。

2.2 甜菜夜蛾

2.2.1 始见期

根据各区县应用测报灯和性诱剂2种方式的调查结果,今年本市甜菜夜蛾成虫灯诱的发生始见期为3月28日(闵行),比2013年发生始见期4月27日(闵行)早31天;性诱的发生始见期为2月28日(松江),比2013年发生始见期3月11日(闵行)提早11天。

2.2.2蛾量及蛾峰

截止6月26日,今年全市灯下和性诱剂累计诱蛾量均比去年明显偏高。据调查,今年全市平均单灯累计诱蛾130头,去年同期28头,比去年同期高3.6倍,最高灯诱量达到1066头;全市平均性诱累计诱蛾175头,是去年同期42头的3.2倍。

今年灯诱蛾峰在6月19日~23日,比去年提早3天;性诱主要发生3个峰次,比去年多一个峰次。第一迁入峰在5月27日~29日,第二迁入峰在6月5日~6日,第三迁入峰在6月17~23日,其中第三迁入峰诱蛾所占总蛾量比例最大。

2.3大田虫情调查

据各区(县)测报站自5月中旬以来对二十多个蔬菜园艺场和部分种菜承包户田间调查,在豇豆、毛豆、苋菜、蕹菜等作物上调查,均见到二种夜蛾的为害状,在散户承包田内二种夜蛾的发生量明显比园艺场等集体经营的菜田发生偏重。据松江区测报点在未开花的豇豆田里调查,目前田间有虫株率为2.0%~3.4%。

 3.发生趋势分析

今年4~5月温度较常年偏高,又遇南方多地暴雨水灾,影响了虫源迁出地的有效防治,导致虫口基数较高,有利于今年虫源的迁入,我市于5月下旬至6月上旬测到第一个迁入峰。今年上海入梅为6月20日,虽比常年偏迟了十多天,但梅雨期前后连续强降雨为主的天气,对二种夜蛾的迁入非常有利,并形成了第三个迁入峰。本周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有所加强,梅雨带将再次北抬,受其影响,仍以多阴雨天气,还会有虫源不断的迁入。在 7月中旬至8月初,受南方台风边缘影响,预计还会出现斜纹夜蛾、甜菜夜蛾2~3个迁入峰。随着出梅后7~8月份温度的进一步升高和多台风、雷阵雨天气,更有利于两种夜蛾的发生与繁殖,预计7月底至10月上旬将进入发生盛期。两种夜蛾均有寄主范围广、危害重的特点,为防止对蔬菜造成较大危害,望各区县加强实时监测,组织适时防治,防止虫灾的发生。

4.防治意见

4.1 生物防治控制

为有效压低虫口密度,7月初开始至10月,在田间挂设甜菜夜蛾、斜纹夜蛾性诱诱捕器,每2~3天清理一次诱杀的成虫,更换诱芯时不得交叉替换两种诱芯,换好一种诱芯后,要用肥皂清洗后再换另一种诱芯,两种诱芯交叉设置最小间隔距离不得小于20米,最大间隔距离不要大于40米。

使用后废诱芯不能随意乱弃在田间,要集中回收埋土,因废诱芯中残留的诱虫成份至少还有6~9个月时间的诱虫作用,会干扰诱捕器的诱虫效果。

4.2  化学防治

4.2.1 防治适期

根据两种夜蛾的虫态发生历期和发生期距推测,建议今年第二代要有两次防治,第一次防治适期在7月5日~8日,第二次在7月18日~21日(根据前次用药的持效期调整);第三代发生期两次防治,第一次防治适期7月30日~8月2日前后,第二次在8月12日~8月15日;第四代发生期的第一次防治适期在8月底前后,第二次在9月上旬末;第五代发生期防治两次,第一次防治在9月底,第二次在10月上旬末。另要注意台风侵袭时间,一般台风过后一周要用药补治一次。

按夜蛾幼虫昼伏夜出的生活习性,用药时间应在傍晚进行,最好在傍晚6点以后进行防治。

4.2.2 推荐用药

由于今年虫口迁入早,在本地发育的虫态复杂,建议第一、第二次防治使用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类农药,便于对高低龄幼虫均有较好的效果。

根据今年推荐农药品种的特点,选用不同的农药品种,适合卵孵高峰和初龄幼虫的品种,建议在防治适期的偏早时段防治,如10%虫螨腈悬浮剂(除尽)1000~1500倍;或5%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 (普尊)1000~1300倍;或240克/升氰氟虫腙悬浮剂(艾法迪)800~1200倍;或10亿PIB/毫升苜蓿银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悬浮剂(奥绿一号)500~800倍等。适合在推荐防治适期偏后时段防治的药剂,如50克/升虱螨脲乳油(美除)1000~1500倍;或150克/升茚虫威乳油(凯恩)1500~3000倍等。

要注意农药的合理交替使用,延缓害虫对农药产生抗性,并注意各种农药的安全采收间隔期,降低农药残留。

 来源:上海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 上海蔬菜经济信息网(www.vera.sh.cn) © 2025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 上海蔬菜经济研究会 网络支持:上海市农业科学院信息所网络部

    沪ICP备202300309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