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两会期间,闵行区代表团的代表们围绕“农业”,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上海市人大代表王海波从“吃火锅”中盯上了一个新兴事物——“植物工厂”,引起大家广泛关注。

“植物工厂”是最近几年兴起的农业新业态、新场景。所谓“植物工厂”就是无需土壤,不洒农药,不受自然环境影响,通过数字化操控植物生长,在完全工厂化的条件下生产植物。
王海波举例,比如说传统农业,一亩地生产总值大约2000元,要是发展“植物工厂”,一亩地生产总值可达150万元左右,如果设备更加精良,更能达到300万元的利润值。
除了产量大、利润高,时间优势也很明显。比如,记者了解到,传统大棚内番茄生长周期需要100天,而在“植物工厂”,番茄只需60天左右便可采摘。
这样看来,“植物工厂”作为一种可持续的农业模式,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通过发展“植物工厂”,土地利用效率高,可以在有限的土地面积上实现大规模的植物种植;无季节限制,可以实现全年不间断的农业生产,不受季节和气候条件的影响;同时还可以做到高产高质,通过精确控制生长环境,可以提供最合适的生长条件,从而实现高产优质的农产品。
“目前,上海正以世界眼光国际标准打造世界级现代都市生态绿色农业示范区,‘植物工厂’的应用,或许将开辟一条新的路径。”王海波向记者介绍。为此他特地前往青浦等地开展深入调研。
王海波调研“植物工厂”
“在未来城市规划和农村规划中,我们可以探索,农业是不是一定要种植在土里?”王海波说,通过“植物工厂”模式,我们能否打造更加有品质的城市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