廊下果蔬园的种植大棚内,地面上覆盖着一层黑色薄膜,揭开薄膜挖开一处土壤,只见一条条粉色蚯蚓在土壤中时隐时现。基地负责人廖长贵介绍,这些蚯蚓是合作社用来改良土壤的法宝。蚯蚓粪是易于土壤吸收的营养物质,是很好的天然有机肥,既可以改善土壤又可以节约成本增加收入。廖长贵介绍道:“大棚设施是2007年建起来的,种植蔬菜已经有十几年历史了。由于土壤盐渍化、重茬等原因,致使土壤板结,农作物产量质量一度下滑,所以引进蚯蚓进行土壤综合改良。”基地使用蚯蚓改良土壤后,蔬菜品质和产量均较之前明显提升。
博众蔬菜专业合作社同样位于廊下镇,为改良土壤该合作社采用“菜—沼—畜”绿色循环方式。基地利用畜禽粪便、蔬菜秸秆进行沼气发酵,并将沼渣、沼液施用于菜地里,以增加土壤的有机质含量,从而减少化肥的使用。博众蔬菜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张卫红表示,为了提高肥料利用率,基地全部采用水肥一体化喷洒灌溉模式,将肥料与水科学配比,对蔬菜进行均匀、定时、定量的供给,每年能节省肥料30吨左右。张卫红介绍道:“原先一亩地用肥多的时候要花费300元到400元,而现在使用有机肥,可以减少三分之一的用肥量,成本大大降低了。而且有机肥对土壤好,有机质不会使土壤板结。”
为了推进绿色循环农业发展,促进蔬菜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去年以来,我区扎实推进设施蔬菜有机肥替代化肥示范区创建工作。目前在我区,设施蔬菜有机肥替代化肥核心示范基地共有10个,推广带动11133亩设施蔬菜生产区域开展有机肥替代化肥。这些核心示范基地通过水肥一体化、废物利用制作有机肥、种养结合等方式,改善土壤质量,增加有机质。
据悉,2017年我区各核心示范基地有机肥用量2.4万吨,较上年度提高26.3%。化肥使用总量较上年度减少104吨,同比减少16.13%。到2020年,我区各核心示范基地化肥使用量力争较创建前减少50%以上,辐射基地减少20%以上。在提升产品品质方面,我区将持续推进“三品一标”认证,认证率力争保持在70%以上。
区农委蔬菜办主任吴辉介绍,我区下一步将加快核心示范基地有机种植技术攻关的实施和总结,完成对土壤环境和产品品质的监控和评估,树立典型、总结经验,全力创建有机肥替代化肥示范区,加快推进项目资金的执行和拨付等,促进我区绿色有机农业发展。来源:金山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