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蔬菜集锦 >> 蔬菜百科 >> 内容

大棚草莓灰霉病发生规律和防治技术

时间:2017/3/10 8:48:10 点击:


   灰霉病是草莓的重要病害之一,喜温暖潮湿,发病最适温度为18~25°C,相对湿度90%以上,借助风雨及农事操作等传播。冬春低温阴雨、光照时数少的天气,容易发病;田地连作、排水不畅,种植过密、通风透光差、氮肥施用过多,则发病较重。

  灰霉病主要危害花瓣、花柄和果实等,整个开花结果期都可以感染。最初在花瓣上发病,后逐步侵染花柄和果实,初期呈暗黑褐色油渍状或水渍状小病斑,后扩展为不规则形病斑,侵染果实呈湿腐状,湿度大时表面产生厚密的灰色霉层,后期呈干腐状。叶片上感染灰霉病的,较少见。
  奉贤地区大棚草莓灰霉病在11月中旬开始发病,翌年1月中旬进入发病盛期,发病田块株发病率可达5~30%,2月中下旬至4月为发病高峰期,发病田块株发病率可达10~60%,发病持续至5月初草莓采收结束。
  根据2月底及3月初的病虫测报调查,草莓观测圃灰霉病发病株率达到34%,病果率32.5%,病情指数达19.5,面上普查发生田块发病株率为2~35%。近期草莓生育期为花果期,随着气温逐渐升高,春季雨水增多,草莓灰霉病发生将呈上升趋势,可在草莓幼果期进行防治1~2次。
  灰霉病防治注意事项与方法:
  1、灰霉病的防治,侧重在开花之前,开花期不防治,结果期(幼果期)适当进行防治。防治采用农业生态防治、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优先使用低毒、高效、低残留的生物农药,少用或不用化学农药,并注意安全间隔期。药剂防治,选用2~3种药剂轮换或交替使用,以免产生抗药性。
  2、药剂防治前,需将蜂箱移出棚外,并将成熟的红色果实采完后进行喷药。
  3、农业生态防治:一是植株管理,进行摘除老叶、弱叶、匍匐茎、侧芽,疏花疏果,去除果实采收完的花茎时,需带到棚外集中处理,勿滞留棚内,减少植株残体滋生病菌;二是对已发灰霉病的枝叶、果实,摘除时放入容器中带出,减少移动时病菌随风传播;三是及时采摘已成熟的果实,避免把商品性差或熟透的果实滞留棚中,导致滋生灰霉病病菌而扩散传播。
  4、物理防治:调控棚内温湿控病,一是在晴好天气,多开棚通风,降低温湿度。也可将棚内相对湿度降至40%~60%,然后闷棚提高温度至35℃后闷上2个小时,再放风降温,连续闷个3~4次,能较好地控制灰霉病等病害的发生。二是避免阴雨天开棚通风,以增加棚内湿度,为灰霉病发生创造条件。
  5、生物农药防治:可选用2亿孢子/克木霉菌可湿性粉剂或3亿CFU/克哈茨木霉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2%武夷菌素水剂200倍液喷施。
  6 、化学农药防治:可选用50%啶酰菌胺水分散粒剂(凯泽)1500倍液,或42.4%唑醚·氟酰胺悬浮剂(健达)2500~3500倍液,或42.8%氟菌·肟菌酯悬浮剂(露娜森)1500倍液喷施。

 来源:上海蔬菜经济信息网
  • 上海蔬菜经济信息网(www.vera.sh.cn) © 2025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 上海蔬菜经济研究会 网络支持:上海市农业科学院信息所网络部

    沪ICP备202300309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