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戴凉帽,身穿一件有点褪色、衣领微卷的T恤衫,手掌上的皮肤黝黑干燥,正微眯着眼拨弄田间的青菜叶子——这是一个典型的沪郊老农形象,唯一惹人注目的是老农手中还拿着一本笔记本。“新品种长势还可以,不过还需要继续摸索观察。”老农一边说,一边拿起笔在笔记本上做着记录。
这个带着笔记本走进田间地头的老农,就是嘉定蔬菜育种专家、上海长征蔬菜种子公司的“掌门人”归福江。年逾七旬的他,在蔬菜育种工作上投入了半个多世纪的心血,培育了不少优秀的蔬菜品种,还改良了“上海青”的种质资源,打破了国外垄断。“明明叫‘上海青’,前面却要加上‘日本’二字,这让人心里很不是滋味。中国种业只有实现自主研发上的突破,才能有能力与外企抗衡。”
一辈子离不开心爱的菜地
归福江从16岁就开始种菜,从小就与蔬菜结下了不解之缘,用他自己的话说,“一天不跑菜地就会浑身不自在”。年轻时,他在当时的嘉定县长征人民公社生产队就已经是蔬菜育苗技术员了,专门负责种子育苗工作,积累了丰富的蔬菜育种经验。
归福江正在查看青菜长势
1984年,生产队被征地。当时,生产队里的几百号人大多被安置去了工厂上班,捧上了那个年代里的“铁饭碗”。整个生产队里,只有归福江一人固执地选择了去嘉西种子场,继续钻研他的种菜事业。“那年我40岁,当蔬菜育苗技术员已经10多年了,我离不开心爱的菜地。”
在嘉西种子场干了不到一年,老归就被当时的长征乡农科站召回,之后成了上海长征蔬菜种子公司的负责人。由于蔬菜亲本资源的获取渠道受阻,老归便开始自己动手培育蔬菜种子,还在昆山、南通等地创建了几个制种基地,种植的耐热性常规青菜品种大受当地农户欢迎,种植面积一度达到数千亩。
工作人员正在采收青菜
几十年潜心钻研也让归福江成了十字花科育种领域的专家,目前长征种子公司已经拥有种质资源1500多份,花椰菜品种“银冠”,杂交青菜“长征一号”、“迷你青”、“苏州青”,杂交甘兰“新夏50”、“夏绿50”、“长征9号”……“每一个品种都是耗费巨大心血培育出来的,这些都是公司的骄傲。”
培育实至名归的本土“上海青”
归福江告诉记者,和蔬菜打了几十年交道,2000年发生的一件事对他触动特别大。
当时,为了及时了解全球蔬菜育种行业走向,归福江随上海种子协会去美国新泽西州一个农场参观考察。“参观中我看到田里种着青菜,便问农场主,这是什么品种?对方告诉我,这叫‘上海青’,说完又补充了一句:‘这叫日本上海青’。”
“上海青”青菜
归福江当时心情十分复杂。“我不明白,‘上海青’又叫上海白菜、苏州青、青江菜等,是华东地区最常见的小白菜品种,因吃口好、卖相‘碧绿生青’,一直颇受人们欢迎。这种菜解放前就有了,怎么就变成了日本的品种?”
经了解才知,有日本公司收购“上海青”后,通过育种技术培育出了杂交新品,然后转卖到世界各地,种子售价高达每公斤2000元。而在国内,“上海青”的常规种子售价每公斤只有十几元。而且,这种“日本上海青”只开花不结果,无法依靠种植“日本上海青”复制种子,种源就被长期垄断。
如此巨大的价格差,加上“上海青”并非上海制造,这让归福江大受震撼:“一定要研发杂交新品‘上海青’!”回国后,归福江搜集了200多个青菜品种,其中既有上海本土的品种也有国外的品种,将这些青菜品种分开种植,然后又将收获的种子杂交培育。有不少青菜,归福江还下锅炒熟品尝。
“上海青”做的菜肴
直到2010年,归福江终于从培育出的新品种中找到一个耐热性、吃口、营养价值等指标都很好的品种——“长征51号”。“51”,意味着这是200多个青菜品种经杂交后的第51个组合结果。最具优势的是,“长征51号”的种子只需每公斤80元。“这才算真正本土产的‘上海青’!”归福江笑着说。
让尽量多的蔬菜种子实现“中国造”
不仅“上海青”一度曾是“日本制造”,我们常吃的普通蔬菜中,有不少品种都是依赖进口的“洋种子”的。为了让尽量多的蔬菜种子实现“中国造”,归福江带领他的团队仍在潜心蔬菜育种工作。如今,上海长征蔬菜种子公司的青菜种子年产销量达500余吨,市场份额占全国第一,2008开始,公司自主研发的“银冠”系列花椰菜年产销1500公斤,成为上海最大的花椰菜种子选育和生产单位。
归福江培育的新品种青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