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是“十三五”的开局之年,市郊菜区要认真学习和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围绕保市场供应、增农民收益,加快转变蔬菜生产发展方式,实现蔬菜生产增产增效、节本增效、绿色生态和提高市场竞争力。重点抓好七项工作:
(一)落实“菜篮子”区县长责任制。通过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将蔬菜种植面积尤其是21万亩“夏淡”绿叶菜种植面积落到实处。整合市、区县两级扶持政策,重点扶持10万亩以青菜、杭白菜为主的大宗绿叶菜核心基地,合理调控淡旺季种植面积,保障全年均衡供应。充分发挥绿叶菜考核奖励资金和绿叶菜价格保险的作用,积极引导菜农种足种好以青菜为主的绿叶菜。继续落实市郊蔬菜生产供应情况月度通报机制,确保2016年全市绿叶菜前三季度上市量均在35万吨以上,第四季度40万吨以上。同时,加大资金监督检查力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并建立健全项目实施和专项资金使用的管理考核机制,切实发挥专项资金的作用。
(二)启动新一轮蔬菜标准园创建。制定2016-2020年上海市蔬菜标准园创建工作方案,“十三五”期间继续创建上海市蔬菜标准园100家,其中2016年启动创建30家以上,重点向纯农地区倾斜。同时,加强对已建成标准园的后续管理和考核。在蔬菜标准园重点示范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水肥一体化技术和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以及蔬菜机械化生产技术。实现标准园产品质量100%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化学农药使用量减少30% ,化肥使用量减少10%,促进节本增效10%以上的目标。
(三)加强设施装备建设与管理。适应审批权下放,加强工作指导和监督考核,通过建立“十三五”设施菜田建设项目库,科学选址,合理用地,做好备案,确保项目建设周期不超过两年。加快“十二五”在建项目的推进工作,完成所有项目现场施工。委托有关专家,开展经常性检查,加强在建项目质量管理。根据设施菜田财政性资产管理的有关要求,计划用两年时间对2005年以来建设的设施菜田开展使用情况的普查,对存在问题的基地要落实整改措施。研究制定设施菜田财政性资产管理专账使用与管理工作规范,对现有资金使用情况开展专项审计,规范资金使用。配合资产管理工作信息化的要求,完成“十一五”、“十二五”所有项目地理信息系统的上图与核对。同时,推进蔬菜机械化建设,在每个区县选择1-2个蔬菜园艺场,实施绿叶蔬菜主要生产环节机械化示范工程,促进农机农艺相融合,带动全市蔬菜机械化生产。
(四)强化蔬菜质量安全监管。加强蔬菜生产档案农业建设,按照《上海市食品安全信息追溯管理办法》要求,完善蔬菜生产信息管理系统,年内实现200家蔬菜园艺场或合作社新系统信息上网。同时优化新版系统数据分析功能,协助部分区县完成市级和区级系统数据对接。加强生产过程中农业投入品的使用管理和科学使用农药的技术指导,加大对种植散户安全使用农药的检查力度。制定和实施2016年蔬菜农药残留监测方案,继续开展蔬菜农药残留例行监测和安全风险评估,全年完成6000份定量检测和120万份快速检测。
(五)继续推进“双绿”工程和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优化集成以“四诱一网”为主的绿叶蔬菜绿色防控配套技术7万亩次,在实施园艺场实现蔬菜质量100%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30-50%。会同市发改委等部门研究制定蔬菜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补贴政策。将50个蔬菜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点纳入补贴范围,鼓励有条件的规模化园艺场及有机肥厂积极开展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同时加强技术指导,完善技术模式,开展培训交流,不断提升科学处置水平。
(六)做好蔬菜生产信息统计和服务。做好农业部蔬菜生产信息监测平台、上海农业综合数据库及上海市涉农补贴资金监管平台(蔬菜补贴资金申报系统)三个系统的管理和信息报送。2016年根据农业部关于扩大蔬菜信息统计范围的新要求,升级改进信息系统,夯实新增内容的数据信息,并按时间进度完成蔬菜旬报、月报和年报中的生产和价格信息采集汇总,完成青菜每周田头价格监测及季度成本调查,按期报送本市蔬菜产销形势分析。切实提高数据的准确性,为随时掌握蔬菜生产动向和指导面上生产提供数据支撑。加强与气象部门的合作,在台风等恶劣天气来临前,及时发布相关预警信息,确保蔬菜减灾防灾工作落到实处。
(七)完善蔬菜保险和产销对接。制定和实施2016年绿叶菜生产成本价格保险方案,完成13万亩次“夏淡”保险投保面积,分三个时段引导菜农“均衡播种、均衡生产、均衡上市”。继续开展露地气象指数保险试点,调整和完善露地绿叶菜气象指数保险制度,减轻自然灾害损失,保障菜农基本收益。继续探索发展蔬菜产品电子商务,减少流通环节,推动蔬菜物联网发展。继续完善菜篮子工程车管理,调整和优化菜篮子工程车的布局,通过资源共享、合理调配,促进地产蔬菜产销对接顺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