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发展与农户发展方向的迅速分化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历史进程,中国的农业、农民与农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也随着农户状况进一步分化。
这种分化发生在当前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新变化的背景下。在城市化进程中,农民被要求交出土地,换取“上楼”或者进城“农转非”的身份改变的待遇。而小农户这种小资产所有者的天性就是要保有完全属于自己的一小块财产。起码“50后”的这代农民中,大部分人并不想追求城市居民和职业工人的身份,进城打工想得最多的是赚钱回家开小店当小老板。加上土地的潜在价值在升值,他们原先的保护土地使用权的自发动力变成了自觉动力。于是,不改变土地使用权、租赁期不长、由另据即村庄自己人承担的土地有限流转的做法开始流行,以获得大规模、集约化经营价值。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农村农户的经营状况出现了如下发展态势。
首先是局部地区的分化。一些村庄已经完全或正在融入城市,或自身变成新城镇;一些经济条件有利的农村(如在东北土地资源较多的地方)已经开展公司化农业经营,或发展出规模大的专业化农场;资源禀赋特殊的农村(如在中西部有矿产资源、风景资源的地方)因资源有较大的开发价值而通过资源资本化获得发展机遇。一些地方农村展现出“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的现代化农业”的图景。但是,这些在特有的城乡关系和产业、资本条件下发展出来的模式,还不足以成为其他更多地区的样板。
其次是农业经营主体的分化。随着农村经济市场化、商品化和专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涌现出一批从事农产品生产和营销的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和农业企业,但也仍然存在大量无力摆脱困难的农户和处于中间状态的农户。在政策影响、市场交易和其他条件下,分化仍在继续,但总体上以小农户为主的格局并没有改变。中国农村的困难从来不是因为缺乏某些有亮点的“典型”和“奇迹”,而是这些局部效益与成功不能最终转变成多数人的效益和全局的成功。那些由于不具备吸引工商资本的魅力而在产业、就业转型上迟滞的农村的存在,那些想种地但是势单力薄的农户的存在,不应被简单视为“仅仅是一个暂时存在的过度现象”,他们是必须面对的国情。(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