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地地道道的本地农家姑娘,身上既传承了老一代农民勤劳朴实的传统,又由于生逢浦东发展现代都市农业的大时代,浸润着科技农业的浪潮,她具有“新型职业农民”特有的睿智和开朗。在家庭农场里,她和丈夫运用农业科技,改变传统生产方式、提高生产效率,幸福地“男耕女种”。她就是上海淼洋果蔬农业合作社理事长董晓英。
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开启现代版“男耕女种”致富路
整齐、划一的标准化种植大棚一望无际;两边种植着景观树的水泥路笔直平坦;大棚内,一畦畦嫩绿的马兰头菜苗长势喜人,还有那青翠的花菜含苞待放……数九寒冬,在董晓英位于泥城镇公平8组的家庭农场里,洋溢的却是暖暖的春意。
又是一个丰收年。董晓英经营的家庭农场里,除了80亩标准大棚,常年种植象马兰头、花菜、芹菜、云豆、青扁豆等上海市民喜欢的日常蔬菜品种以外,还有,160亩水稻田,主要种植国家粮食储备的常规稻,同时,也种植“南梗46”、清香米等定位中高端市场、经济效益好的优质杂交稻。
值得一提的是,与浦东存在严重的土地碎片化现象相比,董晓英家庭农场的土地广阔平整、连成一片。这不能不提到她的父母——一对一辈子从没有离开过土地的“农一代”夫妻打下的良好基础。“泥城素有种植经济作物的农业传统。常年务农、吃苦耐劳的父母最早在村里承包土地种植西甜瓜,是当地有名的种植能手。”她介绍说。
2010年前后,浦东农民合作社开始蓬勃发展。在与父母商议之后,董晓英辞掉了在高速公路收费站的工作,回家接父母的班,做起了“农二代”——从村里流转了230多亩土地,创办“上海淼洋果蔬专业合作社”。两年后,董晓英的丈夫在她的动员下也回家务农,由此开启夫妻二人探索农业规模化、标准化种植,现代版“男耕女种”的家庭农场致富路。
目前,淼洋合作社已形成“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的发展模式,带动农户80多户,是上海市“示范家庭农场”、浦东新区达标合作社。而且在政府农业专项资金的扶持下,还通过技术改造建起了“水肥一体化灌溉”系统——由一个中心泵站和各个大棚管道相连,统一实现定时、定量的水分、肥料、农药自动浇灌和喷散。不仅节约劳动力,而且实现了大棚生产的集约化、自动化。
此外,淼洋合作社还建立起了一整套标准化的生产体系,致力于打造无公害蔬菜瓜果的“自由采摘农场”,是浦东新区达标合作社、上海市“示范家庭农场”。“这还得依靠国家农业政策好,使我们坚信现代农业的未来道路会越来越好、越走越宽。”董晓英激动的说。
“农二代”从头学起,只因对土地与生俱来的感情
回首一路走来的农业创业路,董晓英这位身上流淌老一代农民吃苦耐劳、朴实敦厚基因的“农民的女儿”、“农二代”,没少撒汗水、流泪水和付出自己的心血。
“尽管我是地地道道的农村姑娘,从没离开过土地,可‘80后’的我却只看过父母种植,没有农业种植的实际操作经验”,董晓英介绍说,“然而,对农村、对土地与生俱来的感情使我下定了决心,既然选择回归农业就不怕任何困难,做好一名现代农业的新农民。”
“从头学起,说干就干”。董晓英给自己定制了严格的农事生产日程:每天早上5点必须到田头,亲自参与西、甜瓜的育苗、除草、施肥、采摘等各个劳作环节;同时,自学研究相关书籍,提高现代种植水平,积极参加各类西、甜瓜种植培训……“功夫不负有心人”,渐渐的,她不仅掌握了西甜瓜的种植技术,还“理论实践相结合”,将学到的科技知识巧妙应用到实际生产中。为此,她家种出的西甜瓜不仅在浦东新区“优质瓜果评比活动”中多次获得好成绩,而且亩产值也由原来的1.5万元增到2万元,纯利润在3500元以上。
“单一、传统的农业种植已经满足不了城市居民追求健康、品质生活的需求。”为此,已经是“种植能手”、“科技示范户”的董晓英,围绕农业供给侧改革,积极调整品种结构,不断提高农产品品质,打造无公害蔬菜瓜果品牌。
2011年初,董晓英开始尝试马兰头种植。之所以选择马兰头,首先它是上海市民菜篮子的常客;其次,它易于种植,适应性广。尽管种植马兰头费人工,但好在市场反响不错,常常供不应求。“但与往年相比,今年由于天气暖、种植户多、产量大,市场销售有些慢,价格也比往年低不少。”她说。
如何丰产又丰收?农产品销售渠道依然是困扰董晓英发展家庭农场的大问题。
做类似企业、单位食堂菜蔬供应商这样的定单式生产不失为一个不错的途径。不仅可以根据客户需要来确定种植蔬菜的品种,而且还能固定销售渠道、降低市场风险,专心搞好生产环节,提高农产品品质。“刚谈妥了一家;未来,这将是我们努力开拓销售渠道的方向。”董晓英介绍说。
如何找到大的客户?又如何让客户放心、愿意给你定单?关键还看家庭农场管理是否标准化、规范化,是否能确保产品品质,更关键的还看作为经营管理者的农场主是否“靠谱”。正是基于对食品安全、市场品质要求的清醒认识,董晓英夫妻始终坚持每一个农业生产环节亲力亲,确保“不掉链”。
“金碑银碑不如口碑。”“由于农场刚起步,知道、了解的人还不多。下一步,我还是先面向大众、扎扎实做农业:种植大众化消费的蔬菜品种,继续发挥西甜瓜的种植优势,确保品质、打响品牌、夯实基础。”董晓英夫妻对未来的发展规划有着清晰、明确的共识。
农业创业路上,新型职业农民不孤单
身处上海发展现代都市农业的时代潮流,董晓英在生产实践中日益认识到,光有“农一代”吃苦勤奋的干劲还不够,还需要现代农业科技知识、畅通的市场信息渠道。因此,她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不忘“充电”,积极参加各类农业技术培训班。
2014年,董晓英报名参加了浦东农广校举办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班”。“上课的都是一些农业领域的‘老法师’、老领导,他们的宝贵经验和现身说法,给了我很多的启发。我对现代农业生产经营,对如何做一名新型职业农民有了更全面的了解;同时,还结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好朋友,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两年多过去了,至今她仍记忆犹新。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董晓英心目中,同在泥城镇,与淼洋合作社相隔不远的上海“红刚”青扁豆生产专业合作社总经理,有“扁豆姑娘”之称的王黎娜,就是她心目中的好榜样。
“同是‘80后’的‘农二代’、新型职业农民,我要学习她不留恋城市舒适的工作、生活环境,扎根土地,立志把现代农业事业发扬光大,带领大家共同致富的高尚情怀。不断学习,用农业科技知识创造未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董晓英激动地说。
“以前,我们只知道埋头苦干,比较闭塞。现在,发现有那么多同样奋斗在现代农业创业路上的‘农二代’相伴,感觉再不孤单。不仅对家庭农场未来的发展有了更清晰、长远的规划,而且对美好的明天充满了信心。”董晓英表示。
“接下来,我将在专家指导下,运用农业科技技术修复大棚土壤板结化”,董晓英介绍。由于大棚灌溉的土壤表层比较浅,久而久之,30公分以下的土壤一般都存在板结化的问题。而土地就好比是母亲,土壤损害不仅不利于农作物生长,影响产量、品质,而且也不符合现代农业生态环保可持续发展理念。”